佛教词典

三世假实(杂语)大乘勿论。小乘如大众部化地部经部立现在之法有实体,过去未来之法无实体,故过去未来云者,已有当有之假名也。小乘之萨婆多部立三世实有法体恒有,谓三世之法历然实有,若为无法,则对于过去未来无可起谓为过去谓为未来思想之理。然则云何而立三世之别?解此者共有四论:一、类之不同,是法救尊者之说。有为之诸法,由未来来于现世时,舍未来之类而得现在之类,由现在迁于过去时,舍现在之类而得过去之类。三世之类虽异法体则实有也。喻如破金器而制余物,长短方圆之形虽异,而金体不异。二、相之不同,是妙音尊者之说。三世有各别之相,有为之诸法在于未来时,正合未来之法,故虽名未来而非离过去现在之相,来于现在时正合现在,故虽名现在之法,而非离过去未来之相,入于过去时正合过去之相,故虽名过去之相,而非离未来现在之相,依其正合之世相不同而有三世之异,法体则实有也。喻如持妻妾三人者,正染于其一人也。三、位之不同,是世友尊者之说。未来为未作用之位,现在为正作用之位,过去为已作用之位。有为之诸法迁流三世,在未作用之位则名未来,在正作用之位,则名现在,在已作用之位则名过去。依三位之不同,有三世之别,法体则实有也,喻如算盘之珠置千一之位,则名为一,置于十之位,则名为十,置于百之位,则名为百。名与作用虽异,体则一也。四、待之不同,是觉天尊者之说。待者待望之义,彼此望合。望前于后,为过去,望后于前为未来,望中于前后之为现在。依待望之不同有三世之别,法体则实有也。譬如一女,对于母,则为女,对于女,则为母,对于夫,则为妻也。已上四师称为婆沙之四评家。此四说中婆沙俱舍皆取就第三说作用而立之义,斯为最善。说详婆沙论七十七,俱舍论二十,颂疏一。
三世因果(术语)[一/旦]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而寻因果也。因果经曰:“欲知过去因者,见其现在果。欲知未来果者,见其现在因。”(古以此文为因果经之语而处处引之,但现在流通之经无此文)。涅槃经憍陈品曰:“善恶之报,如影随形。三世因果,循环不失。此生空过,后悔无追。”
三世实有法体恒有(术语)小乘教中一切有部宗所立。三世实有谓时间的诸法体性实在也。法体恒有谓空间的诸法体性实有也。所见事物之生灭,惟为体上之作用,于自体非有生灭,故谓法体为恒有。【参见: 三世】
三世心(术语)心为刹那生灭者,未来心未成故不可得,过去心既灭故不可得,现在心不暂停,故不可得。是谓之三世心不可得。般若维摩诸经深明此旨。【参见: 三世不可得】
三世心不可得(名数)金刚经曰:“须菩提,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”同略疏曰:“过现未三俱不可得,盖过去已灭,未来未生,现在不住。”密教于此立遮情表德之二义。其遮情之义,如以上显教所说。其表德之义,诸法以迷悟不二万德轮圆之故,一无别相,故云不可得。所谓台家之妙空圆空也。故是中道实相之异名。大日经疏七曰:“一一字门皆言不可得者,为明中道实相义故。”
三世成佛(术语)与三生成佛同。
三世无比力真言句(杂名)如来于十方三世,积集无量福德,一切事业不可破坏之无比力所生之真言句也。大日经二曰:“如巧色摩尼,能满一切愿,积聚无量福德,住不可害行,三世无比力真言句。”同疏九曰:“常编十方三世,以无量门植种种德本,无穷已时,住不可害行,即是于一切事业中皆悉不可留难不可破坏之义,故名三世无比力真言句。”
三世无障碍智戒(术语)此戒能成就三世无障碍之智,故名为三世无障碍智戒。又名三昧耶戒,自性本源戒,三平等戒,菩提心戒,无为戒,真法戒。入坛之前初心行者所受之三世无障碍戒,即十善戒也。大日经一曰:“应授彼三世无障碍智戒。”同疏五曰:“菩萨所以发心摄受方便学处,皆为成就如来清净智慧。”大疏演奥钞十一曰:“方便学处者,下方便学处品所说十善戒也。依摄受此戒成就三世无障智,故云皆为成就如来清净智慧也。”同十三曰:“三世无障碍戒者戒体也。四重、十重、十善戒等戒相也。戒体通二机戒相有通局,通者十善戒,局者四重禁等也。”
三世智(术语)如来十智之一。通达三世之佛智也。
三世最胜心明王经(经名)金刚恐怖集会方广仪轨观自在菩萨三世最胜心明王经之略名。
三世觉母(菩萨)文殊菩萨之异名。由出生智慧之意。故云觉母。盖文殊菩萨,司毗卢舍那之大智,为三世诸佛成道之母故也。心地观经曰:“三世觉母吉祥。”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曰:“妙吉祥菩萨是三世觉母,故名文殊师利。”
三世诸佛(术语)三世出现之诸佛。法华经方便品曰:“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。”观无量寿经曰:“三世诸佛净业正因。”
三世间(名数)过现未迁流谓为世,彼此间隔谓为间。有为法之别名也。一切有为法分类为三种:一、五阴世间,又名五众世间。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之五法也,十界之五阴各各差别,各为五阴世间。二、众生世间,又名假名世间。假五阴和合之上名为众生者,上自佛界,下至地狱,各各差别也。三、国土世间,又名器世间。众生所依之境界十界各各差别者,是五阴中假立于色阴之上者。要之第一为实法,第二第三为假法,假法之中,分正报之内身与依报之外器。说见智度论四十七,止观五。【又】一、器世间,即国土世间。举释迦如来所化之境。二、众生世间。举释迦如来所化之机类。三、智正觉世间。具如来大智慧,觉了世间出世间之法者,是释迦如来为教化一切众生种种差别之智身也。此三世间于如来教化上立之。说见华严大疏三。
三业(名数)身口意三处之所作也。如身之所作,口之所语,意之所思是。其他三业有种种。【参见: 业】\n\n(名数)一身业,作于身者。二口业。说于口者。三意业,思于意者。此三业大乘唯识分别假实之二,身语二业有假实之二种,意业唯为实之一种。身业之假法,为取舍屈伸等身形之表色,摄于色处之中。语业之假法,为音声之屈曲,摄于声处。小乘立之为实之业体。身语意三业之实法,为意识相应之思心所。思有三种:一审虑思,将发身语而先审虑之思也。二决定思,起决定之心而将欲作之思也。三动发胜思,正发身语而动作善恶事之思也。此中取第三现行动发胜思善不善之思为身语二业之体,取第一第二之二思为意业之体。见义林章三末。【又】一福业,为显界之善业可招乐果者。二非福业,为欲界之恶业可招苦果者。三不动业,谓属于色界无色界之禅定意业也。属于欲界之身口意三业,于其果报有由他之缘力而时为移动者。如可受人趣之果者,亦为他之恶缘所引而感鬼趣之果。然修上二界之禅定者,依其禅定之差别而可受之上界地地果报,决无变动,故禅定总名不动业。见俱舍论十五。【又】一善业,顺于道理之作业。二恶业,逆于道理之作业。三无记业,其作业中庸而佛记不为善恶者。又不能记受苦果受乐果者。见大乘义章七。【又】一漏业。感分段生死之果报者,凡夫之所作。二无漏业。感方便有余土之果报者,二乘之所作。三非漏非无漏业,感实报土之果报者,菩萨之所作。见止观三之上。【又】一顺现受业。俱舍谓为顺现法受业。于此生作业于此生受果报者。二顺生受业,俱舍谓为顺次生受业。于此生作业于次生受果者。三顺后受业,俱舍谓为顺业次受业。于此生作业,于二生已后受果者。见杂集论八,大乘义章七。又一曲业,依谄而生之身口意三业也。二秽业,依嗔而生之三业也。三浊业,依贪而生之三业也。见俱舍论十五。【又】一顺乐受业,自欲界至色界第三禅天之所有善业,名为顺乐受业。以能感乐受故也。二顺苦业,欲界之一切不善业也。三顺不苦不乐受业,自第三禅天至已上有顶之一切善业。唯感意识之舍受也。见俱舍论十五。
三业不二门(术语)十不二门之一。如来果后垂化之三业,恒彼此相应,平等一味。密教所谓三平等也。

首 页   46   47   48   49   50   51   52   53   54   55   56   57   58   59   60   61   62   63   64   65   66   67   68   69   70   71   72   73   74   75   76   77   78   79   80   81   82   83   84   85   86   87   88   89   90   91   92   93   94   尾 页